对于体量大、用户多的大型互联网平台而言,如何获取稳定的现金流是最头疼的问题,主打非商业化与免费阅读、价值观中立的维基百科几乎不可能像推特、YouTube等商业化平台那样靠着插入广告或会员制变现。此外,维基百科背后缺乏强有力的私营机构施以巨额补贴,其如何获取现金流维持运转是很多人都好奇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先拿百度百科作为对比。以搜索“医疗保险”词条为例,很容易发现百度百科严重依赖于广告系统收入,这种商业变现方式往往会带来偏向性或不实信息,比如2016年的魏则西事件就是此模式下的牺牲品,最终驱使网信办等部门勒令相关互联网平台降低商业推广比重。如果按照Vitalik“收入-邪恶曲线”中的度量标准,魏则西事件堪称公共物品过度货币化带来负外部性的典型案例。相比之下,维基百科的非商业化方针使其更为中立,得以保留更多的正外部性,但这种模式真的可持续运转吗?维基百科与其它“百科类”产品对比表针对维基百科可持续性的问题,不得不追溯到其背后的发起组织———维基媒体基金会。该基金会成立于2003年,总部位于旧金山,目前员工规模达到500多人。其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捐赠和补助,按照其公开披露的材料,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收入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用户捐赠。每年,维基媒体基金会会发起募捐活动,向全球用户呼吁捐赠支持平台运营,这些捐款大多数额较小,但捐赠者数量庞大,在基金会的收入中占很大比例。大部分用户浏览维基百科时,每年会有两次在屏幕上弹出一个横幅,向用户请求捐款以维持平台运行。据维基媒体基金会在2022-2023财年数据,基金会总收入达到了1.8亿美元,其中小额的用户捐赠约占资金来源的90%以上。平均来看,每个捐赠者的贡献约为11美元,全球大约有750万人通过这种方式支持维基百科。除了个人捐款外,维基媒体基金会还接受一些大型企业和基金的资助,如谷歌、微软和盖茨基金会等,仅谷歌和艾尔弗·斯隆基金会便至少分别向维基百科捐款超300万美元。此外,维基媒体基金会还积极申请公益项目的赠款,一个典型的例子是“Reading Wikipedia in the Classroom”,该项目旨在帮助全球教师和学生更好地利用维基百科进行教学,最初在尼日利亚、玻利维亚和菲律宾试点实施,如今已扩展到超过40个国家,帮助该地区人民在课堂上有效使用维基百科。通过该项目,维基媒体基金会成功收到了多方赞助。为了可持续发展,维基媒体基金会也在积极探索除捐赠外的自主经济来源。该基金会于2021年10月推出了“Wikimedia Enterprise”服务,主要面向Google、Amazon等大型科技企业提供专门的付费API,这项服务为基金会带来了额外收入。在2022-2023财年,Wikimedia Enterprise带来了数百万美元的收入,仅谷歌一家便向维基百科付款超200万美元,付费API业务有望成为未来维基百科收入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基金会还运营着一个维基媒体在线商店(store.wikimedia.org),销售带有维基百科标志的周边商品,如T恤、马克杯和贴纸等。尽管这部分收入占比相对较小,但也是基金会的补充收入来源之一,每年大约能带来几十万美元的额外收入。除上述官方明确提及的稳定资金来源之外,通过查询资产负债表我们还可以看到,维基基金会还会参与一些投资活动。2023年维基媒体基金会投资获利约650万美金,不过2022年其投资行为亏损了1100多万美金。
任何一个公共物品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难以忽视的问题。无法否认的是,在这方面维基百科过去做得很好,但其依然存在隐患和挑战。首先,维基百科的运营资金主要依赖用户捐赠,尽管这种模式维系了平台的发展,但其非自主的经济来源仍然存在极强的不稳定性,在大语言模型的冲击下,用户向维基百科捐赠的意愿更容易受到影响。其次,作为一个非营利组织,如果基金会尝试通过付费API等典型的商业化手段来增加收入,又可能引发外界对平台性质和中立性的争议。如此看来,维基百科在经济来源和中立性上的不稳定性已成顽疾,说到这就有一个不得不提的问题。正所谓“树大招风”,维基百科仅靠捐助,便获得如此巨大的经济来源,外界对此多有不满,且其资金去向颇具争议性,“超募”、“骗捐”等类似传言似乎就从未平息。一方面是维基百科的募款文案有时会夸大其在资金需求上的紧迫性,甚至给人一种维基百科“即将倒闭”的印象,引发用户对平台财务状况的误解。另一方面,一些知情者提供了具体数据,表明维基百科的运营并不需要那么多资金,有很大的“公饱私囊”嫌疑。维基社区报纸的前联合主编Kolbe表示,自己对于维基内部运作情况十分熟悉,维基基金会2016年推出的捐赠基金计划,本来计划10年内完成1亿募捐目标,但近期募捐活动、募捐广告密度明显增加,至少提前5年就能完成数倍于此的募捐规模,而作为对比的是,维基百科每年正常运转,其实只需要1000万美元。此前一位巴西编辑Felipe da Fonseca也曾说道:”用其他人的工作成果去给自己要钱,这种乞丐一般的姿势,实在是太丑陋了,是不道德的。“维基百科的创始人吉米·威尔士也频繁遭遇社区的指控,许多人认为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成本/效益比堪称悲惨,基金会多年来在软件开发上花费了数百万美元,却没有产生出任何有效的东西。威尔士在2014年承认,自己对无休止的争议感到沮丧,这些争议指责他没有经过充分的社群咨询而执意浪费资金开发一些没有实际价值的软件,也没有适当的增量推广来弥补错误。而在2017年2月,The Signpost发表了题为《维基百科身患癌症》的专栏文章,作者批评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年度支出不断增加,但未取得相应的产出效果。马斯克也是一个坚定的维基百科批判者。2023年马斯克将推特改名为“X”引来诸多讨论,此时马斯克发文调侃:如果维基百科将名字“Wikipedia”改为“Dickipedia”一年,将马上捐给维基基金会10亿美元,以表达自己对于维基呼吁捐款和超募传言的不满。后来马斯克还发布了“Wikipedia is broken”,“Wikipedia is losing its objectivity”等等言论,本文对此不一一列举。马斯克的言论可能含有一些政治因素(维基百科的诸多词条有明显反对特朗普的倾向),我们不做相关讨论,但这确实代表了许多知名人物对维基百科的消极态度。面对此类传言,维基基金会方面解释称,募款所得不仅用于日常运营,还可以确保维基百科在无广告、免费阅读且不受商业利益影响的前提下,有足够的储备金以应对潜在的危机,这种资金管理策略可以增强其容错性,有助于维基百科保持非营利公共物品的独立和稳定。除上述问题外,维基百科的发展还存在多方面问题。首先,作为一个开放编辑的平台,维基百科的内容依赖全球志愿者来创建和维护,虽然这种模式鼓励了广泛参与,但也带来了误导性、不准确甚至恶意修改的情况,虽然平台有严格的编辑规则和审核机制,但在AI时代下如何确保内容的可靠和中立,并及时纠正错误,将是其发展过程中难以忽视的挑战。同时,通过一些第三方数据,我们可以发现,虽然维基百科的用户在逐年增多,但近年来平台上的活跃编辑人数明显减少。出现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1.Wikipedia from Wikipedia2.Wikimedia Foundation from Wikipedia3.Wikimedia Foundation reports/Financial/Audits/2022-2023 -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4.Wikimedia Foundation 2021-2022 Annual Report5.Reading Wikipedia in the Classroom6.Foundation launches Wikimedia Enterprise: the new, opt-in product for companies and organizations to easily reuse content from Wikipedia and Wikimedia projects7.Wikipedia:Administrators from Wikipedia8.The Wikipedia Revolution: How a Bunch of Nobodies Created the World's Greatest Encyclopedia9.Annual Report 2022-2023-The humans behind a year of impact around the world10.WIKIMEDIA FOUNDATION,INC.Consolidated Financial Statements11.Commons:Fashion Edit-a-thons from Wikipedia12.Edit-a-thon from Wikipedia13.https://www.nytimes.com/2023/07/18/magazine/wikipedia-ai-chatgpt.html14.https://www.pingwest.com/a/244154